第12章 十年冷战-《转世袁世凯之大总统传奇》


    第(2/3)页

    船长和十余名英国船员围了上来。高声抗议:“我们是大英帝国的臣民,这艘船是大英帝国地领土,你们无权……”

    “砰----”中*官向天鸣枪,所有的抗议声戛然而止。就连弹壳掉在甲板上的叮当声都清晰可闻……

    这个事件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小插曲。不过它却折射了一战后十年内、也是20世纪20年代的主旋律----冷战。

    1921年,旨在对抗亚洲、保证北大西洋及沿岸地区安全地北约组织成立,而这个宗旨使得两大集团不可避免的形成对立;1922年,在英美两国开出的各种优厚条件与承诺吸引下,地处中欧的德国宣布加入北约;为了回应德国加入北约,在中国地主持下,泛亚欧联盟与中南美联盟各国代表于1923年初汇聚南京。=君    子    堂        =宣布两个组织合并为国际联盟、简称“国联”。同时也宣告世界范围内全面对立地局面形成。由于刚刚经历了一战,各国都把恢复元气或消化胜利果实作为主要国策。因此两大集团保持着克制,不过在经济、外贸、地区防御等等方面还是暗斗不断。

    一战结束后的10年内,世界经济走出一波急速上扬的曲线,而推动这一轮繁荣的主要有两个动力:恢复一战中受损的元气;以汽车、化工、电气技术为主动力量的新一轮技术革命。

    美国中途参战而且远离欧洲战场,战争中本土遭受的直接损失并不大,不过由于为协约国提供了大量地物资援助与战争贷款,当这场战争以一种不败而败地尴尬局面收场时,美国行的大量战争债券变成废纸,无数银行家破产,金融业遭到强烈冲击。众所周知,从美国建国伊始,银行业就是工业地最大助推剂,甚至是美国政治稳定的基石。这场战争让美国国内的政治格局、工业展进行了一次重新洗牌,至1923年,美国政坛才将势力范围重新划定,而至192年工业才恢复到战前水平。不过美国战前一直是世界工业第一强国,凭借先进的技术基础,至1929年时,美国汽车产量达到7万两、平均每12人一辆汽车的水平,其产值占到全国总产值的4%;电器开始进入初级普及阶段,家电生产值突破两亿美元大关;炼油、化工、人造丝、化肥等新兴产业开始迅速崛起。

    英国与美国一样,一战中本土未遭到战火,但是其经济与工业的展主要依靠殖民地与工业品出口。在六年战争中,大英帝国失去了大片的殖民地,而且国内工业依然停留在以钢铁、纺织等传统行业为主的格局上。从1921年至1929年,英国工业增长率仅为8%,出口总额从90亿美元下降至56亿,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从14%下降至6.3%,工业品出口占世界份额从26%下降至15%,数百年的贸易顺差转为逆差,最高年份逆差竟然达到4亿英镑。由于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英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力量越来越强,在战时征收的一种“进口从价税”一直没有被取消,而且范围还有所扩大。另外,英国工业缺乏竞争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在战后恢复金本位制时英镑的定价过高,严重制约英国商品的出口。

    德国的困难除了战争对其国内的工业设施地破坏之外,还有为了筹集战争资金而大量增货币引起的财政与金融混乱。一战过程中,德国马克贬值近12倍,物价失去控制。同时欠下中国巨额贷款成为德国经济展的沉重包袱。1923年,英国出于维持欧洲大陆均势需要。美国出于利用德国工业能力获利需要,两国又都不希望德国加入亚欧同盟,故联合北约各国出台了一个“道威斯计划”,给予德国20亿马克的贷款。在此计划的鼓励下,国际资本源源不断流入德国。从1924年到1929年,外国投资总数高达320亿马克,美国资本为主,英国资本其次。有了资金。加上雄厚地技术基础。德国工业与经济在1925年便恢复到战前水平,1929年汽车生产量突破35万辆,蒂森、克虏伯、西门子、曼奈斯曼、弗利克等大量超级工厂屹立欧洲。^^君        子        堂        ^^

    法国的情况要比德国严重得多。在战争中,法国人不仅没有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自己地东部几乎全部沦为战区。战火摧毁了法国一半的工业和三分之一的铁路线,加上战后又割让了部分殖民地,使得法国经济的复苏举步维艰。至1925年。法国钢铁产量从五年前129万吨下降至88万吨。汽车产量从4万两下降至不足2万,法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滑落到3%。在英美地帮助下。法国工业才勉强度过战后的艰难开始复苏。

    与以上各个参战国重建的艰难相比,中国战后经济的展可谓顺风顺水。几年地世界大战不仅没有波及中国本土,反而让中国地工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展,同时积累了大量财富,这为战后的技术革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也使得中国战后经济一开始便处于领跑的地位。

    其次,随着战后经济的展,中国的资源优势越加明显。从技术上看,这场经济繁荣是以汽车、化学、电气为主导力量地技术革命,那也就意味着支撑这些技术地自然资源将决定这场技术革命的成果。据统计,至1929年,全球汽车产值为全球工业产值地8%左右,电器产品为4.5%,新型化工为3.7%,这三大新兴行业为世界经济增加了16%的工业产值。而在这三大行业的带动下,炼油业产值增加5.2倍、全球电量增加2.7倍、新型矿产增加近50种。这种产业结构的巨变背后,石油资源成了经济展的重要基石,而中国在一战中占据的那些石油产地开始显现出巨大作用。

    1922年,中华帝国石油公司更名为帝国石化集团,并将以本土石油开采为主的经营战略变更为以境外石油资源开采为主。同年,帝国石化集团在尼日利亚、科威特、哥伦比亚、墨西哥、苏门答腊岛、澳大利亚分别成立分部,同时在石油输出国联盟所有成员国境内成立分支机构,开始全球化运营。至192年,中国石油产量突破10亿桶,是世界第二大产油国美国的4倍。而在中国的帮助下,墨西哥成为世界第三大产油国,29年的产量突破2亿桶,紧随其后的是占据着今伊拉克地区的奥斯曼、拥有“南美波斯湾”之称马拉开波湖的哥伦比亚。实际上,通过控制石油输出国联盟,中国控制了世界8成以上的石油资源。在充足的石油资源与工业的支撑下,1929年中国的汽车产量占据世界汽车产量的一半,国内汽车保有量达到平均每10至15人一辆汽车的水平,不仅领跑世界汽车工业而且成为国内经济展的重要推动力。其次,石油资源成为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敲开壁垒的重要武器。随着战后经济的复苏,各国为了保护本国工业的展纷纷采取保护性关税壁垒,而两大对立阵营的存在,这种关税壁垒成了冷战时期抵御对方经济入侵的重要手段。在亚欧同盟内部,中国工业一家独大,而且中国政府对自己的小弟采取广泛地经济扶持政策,并从结盟开始便订立合理的关税协议和以中华币为主的国际结算体系。因此各个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合作还算顺畅。而在北约内部情况则恰恰相反,由于北约四个主要成员国英、美、法、德战前都算是工业强国,因此他们虽然在地方防务问题上达成一致,但在经济合作、特别是外贸方面却存在不小的分歧,其利益也难以统一。

    战后。乘着各国工业无法满足需求地机会,中、美两国工业品曾经一度占领大部分欧洲工业品市场。为了保护本国工业。就连一直崇尚绝对自由经济制度的英国人都出台了保护性关税措施,情况更加糟糕地德、法两国自然不甘落后,纷纷树立起贸易壁垒。不过随着汽车等工业的崛起,欧洲人感到了力不从心----他们缺油!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