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0章 座下二帝-《血之孙吴》


    第(3/3)页

      三国时期,货币经济处于衰落,孙权也采用了刘备铸大钱的办法,但未能解决实际问题,后只能又颁布禁大钱的诏令。

      当时,东吴的手工业有了明显进步,晋人左思《吴都赋》说,吴地葛布之细者比绫罗丝绢还柔软。

      造船业,烧瓷业、建筑业、水上交通和航海技术都取得了可喜成就。

      另外,吴地盛产盐铁,孙权也很重视产盐地方,设司盐校尉、盐池司马等官;产铁的地方,置冶令、冶丞等。

      军事上:

      孙权采用“保江东”的防御方针,因此北面建筑濡须水口,控制巢湖、芍陂作为重镇,以防魏军南下;西置重镇于宜昌,以备蜀军东进。

      同时,凭靠长江天险,大修水师和水上防御,以水军为主要兵种。

      所以除去条件有利,他能扩充地盘以外,总是保存实力,从不主动进攻。

      此外,孙权还擅长驭将用贤。

      在赤壁之战时,任用周瑜而大破曹军;

      平定荆州之争时,任用吕蒙而大获全胜;

      夷陵之战时,起用陆逊而成大功;

      石亭之役时,任用周鲂之谋而收获奇功。

      而这几次大战役都关系着江东的生存,孙权都稳操胜券,皆是他善于识人和用人的结果。

      外交上:

      孙权在保证东吴安全的大前提下,对曹魏、蜀汉奉行比较灵活的因时制宜的外交策略。

      首先,孙权以借荆州为代价联合刘备抗击曹操一方,通过赤壁之战又遏止了督军南下,从此奠定了三国分立的基础。

      然后,孙权不惜向曹操称臣,借用曹军的力量和牵制,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进一步实现了雄踞长江中下游的立国理想,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均势。

      黄武元年(公元222年),曹丕称帝后,孙权继续向曹丕称臣,被封为吴王。

      最后,孙权又联合刘备抗曹,不仅稳定了三分的均势,还为开发江南做出了重要贡献。

      黄初四年(公元223年),吴、魏正式断绝了国家来往,但双方仍有贸易往来。

      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万名士兵乘船到达夷洲。

      除此以外,东吴还与印度、罗马、倭国、扶南等国之间通过外交方式互相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吴造船业、农业及对外贸易的发展。

      孙权曾多次派遣使者谢宏、中书陈恂等人出使辽东,并与高句丽建立外交关系,册封其王为单于。

    


    


    第(3/3)页